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-新闻详情

重庆农业科技人员在非洲大田里“写出好文章”

《重庆日报》社
浏览量:281
2016/12/01发布

在重庆“捂”了一个月后,邹彪走在合川熙熙攘攘的街头,还是引人注目地“黑”。“有人说我黑得‘就像是从非洲回来的’。”邹彪笑说,“我会一本正经地纠正他:我真是从非洲回来的。”

目前,邹彪作为重庆援助非洲坦桑尼亚的农业专家,又回到非洲,与其他5名重庆援助非洲农业的专家一起,为坦桑尼亚人民吃饱饭、吃好饭、摆脱贫困而努力。

得疟疾如同家常便饭

湿冷的重庆冬天,让邹彪在老家合川得了重感冒,揣着厚厚一叠纸巾,不停地擤鼻涕。

就在邹彪奋力擤鼻涕的时候,他所在的“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”(以下简称“中心”)——位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,却正值夏日旱季,气温25℃至30℃,从重庆去的几名专家都穿的是短袖。

2006年11月,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,我国承诺将采取八大措施援助非洲,其中之一是在非洲14个国家分别建一个“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”。而坦桑尼亚的示范中心,由重庆市农科院下属的中一种业具体承担。从2009年前期工作开展以来,先后有18名重庆专家,来到与中国有5个小时时差、南纬10度的达卡瓦镇,从事援建工作。

“在这里得感冒不容易,得疟疾倒是家常便饭。”邹彪说。到坦桑尼亚的一年,他就得了3次疟疾。

邹彪第一次得疟疾,是今年2月份。

中心所在的莫罗戈罗省是坦桑尼亚农业大省,省内有全国唯一的农业高等学府。但这里基础设施较差,经常停水停电。

在停了几天水后,这天半夜忽然恢复供水。此时当地工人都下班,中心的6名中国专家趿着拖鞋、拖着水管就往外跑,浇灌地里奄奄一息的蔬菜。

夜里蚊子肆虐,发出像战斗机一样的嗡嗡声。穿着七分裤的邹彪半个小时内就被叮了二三十个包,小腿红成一片。

两天后,他在床上裹了几层被子,也冷得发抖。中心主任陈华林判断他是得了疟疾,立即将他送到三四公里外、方圆100公里内唯一备有奎宁的医院,连续注射3针奎宁后,邹彪才逃离死亡魔爪。

不当老师当保安

11月25日上午,刚从两百多公里外赶回中心的陈华林,在安排工人农活后,正在处理一封坦桑尼亚农业部的邮件时,有5名莫罗戈罗地区的农民来参观。陈华林带着他们到稻田、玉米地、蔬菜地、规模养鸡场参观,介绍情况。

5位农民就住在离中心100公里远的地方。听说今年中心稻田长势好,他们决定到现场“眼见为实”。参观结束时,领头的农民向陈华林一再表达“你们有培训一定要叫上我们”的强烈愿望。

而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来形容中心的克莱特斯(Cletus)最贴切不过了。他原是当地一所小学的英语老师,在当地颇有社会地位。中心建成后,他主动放弃了老师的职位,甘愿在中心当保安。凭借对当地的熟悉及熟练的英语,他很快当上了中心的保安“头头”,收入水平与当老师相当。

几年间,中心最新种植的品种、最先推广的技术,克莱特斯都很快能拿到并掌握。靠着7英亩(合20多亩)地种植水稻,他家纯收入达700多万坦先令(约合人民币2.2万元),不仅供儿子上了大学,还准备翻修新房、新建养牛场,成为当地人羡慕的对象。

据了解,中心62公顷的核心试验示范区包括了大田作物试验示范、人员培训、组培实验、养殖试验示范、加工试验示范和农机展示等,除了展示先进的栽培技术,还展示了从重庆带来的Q优系列水稻种,辣椒、豇豆等三四十个蔬菜品种,其中大部分是由重庆自主培育的。这些种子中,像茄子、西红柿等比当地传统品种表现更优良;而冬瓜、豇豆等则是当地人没见过的“稀奇”,以至于有的官员将冬瓜误认为是黄瓜。

这吸引了大量政府组织的参观团体。本月初,莫罗戈罗省农业厅官员就带了各级农业官员、种植大户共两百多人参观。

截至今年10月,中心已接待坦桑尼亚官员、农民、农技人员3000余人次,在莫罗戈罗、滨海等省集中举行25次培训,培训农民1500人次,以电子邮件、电话等方式解疑答惑3600余人次,并接待7批次40余名农学专业大学生实习。

“我们中心在坦桑民亚全国都很出名,一靠当地媒体的主动宣传,二就是参观过中心或接受过培训的农民的‘口碑效应’。”陈华林说。

进村入户树立活典型

除了在达瓦卡镇定点示范,中心还主动出击,将中国“走村入户”的作风带到了万里之外的非洲。

去年初,滨海省鲁菲吉地区种植大户米吐罗(Mituro)在报上看到中心水稻产量高的报道后,乘车辗转来到示范中心求助。

米吐罗的家远在375公里外。为让他真正掌握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,陈华林与米吐罗签订了技术指导协议,确保他能按照示范中心要求的方式种植。

去年播种前,陈华林带着另外两名专家,开着中心的皮卡车走了两天,来到米吐罗的农场,帮他播种旱育秧,用的是重庆自主培育的“Q优6号”。后来中心专家又跑了五六趟,在插秧季、管理季、收获季到米吐罗农场指导。

坦桑尼亚原来的水稻种植,是直接洒到田里,没有育秧、移栽环节,任由秧苗自生自灭。为此,中心专家亲自下田,扯起准绳教米吐罗插秧。插完秧后的稻田行列整齐,当地人惊呼:中国人种的秧苗,像军队一样站在田里!

专家不在的时候,米吐罗则根据专家留下的种植技术手册进行管理。

秋收时,陈华林帮米吐罗收回的稻子逐袋过秤,发现每公顷产量达到了9.3吨,远高于坦桑尼亚本国每公顷2吨的平均水平。为此,米吐罗还成了当地“新闻人物”,现在,滨海省的许多农民直接到米吐罗家“取经”;那本技术小册子,也成了当地人的“红宝书”。

陈华林表示,眼下中心正与莫罗戈罗省内5个村合作关系,为每个村分别建1000亩的示范稻田,让农民能就近学习种植技术。

成为“援非样板”

作为坦桑尼亚最重要的农业省,欧美、东亚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援建项目也建在莫罗戈罗,但该公认在农业方面增产、增收效果最好的示范中心,还是“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”。

目前,坦桑尼亚的总统、政府总理、农业部长都造访过中心。前总统基奎特认为,中国提供的技术既先进又实用,是对坦桑尼亚“农业第一”战略的“雪中送炭”。

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、中科院前院长路甬祥在到访中心时,也对示范中心作了高度评价:中国农业专家将国内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坦桑尼亚,在非洲的大田里“写出了好文章”。

为了这篇带着中国人民情谊的“锦绣文章”,援非专家们一年只能回家一次。陈华林在错过与母亲见最后一面时,曾向父亲许诺第二年就回来陪老人,但年迈的父亲却没能等到儿子回来,成为儿子心中最大的遗憾。

为了方便与当地人交流,陈华林根据自己名字的谐音,起名为“Harvey”,与英语里“收获(Harvest)”相近。

“坦桑尼亚人民对我们、对中国热情、友好,这应该就是我在坦桑尼亚7年多的最大‘收获’吧。”陈华林说。

摘自《重庆日报》农村版 2016年12月1日


重庆市农业科学院

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

电话:(023)65705208

地址: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农科大道

传真:(023)65703532

官方微信